朝鲜旅游贵宾-他是温州最会写墓志铭的人,代表当时全国最高水平!笔下的人物如此有血有肉!_叶适_女性_水心
你的位置:朝鲜旅游贵宾 > 新闻动态 > 他是温州最会写墓志铭的人,代表当时全国最高水平!笔下的人物如此有血有肉!_叶适_女性_水心
他是温州最会写墓志铭的人,代表当时全国最高水平!笔下的人物如此有血有肉!_叶适_女性_水心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3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“余二十许,客乌伤,无所并游,春时独出满心寺……童子谓余:‘此径入,烟起处有姚秀才居之。’君俞曳破鞋出逆,相视恍然,如旧已熟适者。”

文章作者“适”,即南宋思想家、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。年轻时,他游学在外,初遇同样准备应举的姚秀才。相似的境遇让两人一见如故。

这篇娓娓道来的文章不是普通散文,而是一篇悼念文章,名《姚君俞墓志铭》。

△姚君俞为义乌西门隐士,他和叶适相遇在乌伤(今义乌)绣湖

宋时请铭风气浓厚,有“贤而宜书,死而宜传”的共识。

这一时期的文人中,叶适尤爱写墓志铭,被誉为“南宋碑铭第一家”。其存世文章800多篇,墓志铭达148篇。理学家真德秀曾言:“永嘉叶公之文,于近世为最;铭墓之作,于他文又为最。”

展开剩余90%

清明宜追思,本期我们就借由叶适的墓志铭,重温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。

构筑群像

着重刻画女性“异德”

《礼记》云:“夫鼎有铭,铭者,自名也。”

墓志铭,是存放于墓中载有逝者传记的石刻,大约东汉时,由先秦铭文发展为一种文体,具有追述祖德,褒劝后世的功能。

叶适所撰墓志铭的对象,范围很广,来自社会各个阶层:从亲人、好友,到邻居、同僚、学生,以及他们的亲属;有贤卿大夫、地方官员,也有商人、医生、隐士等基层人士,其中许多文章被后世史书、方志采用。

△叶适(1150—1223),字正则,生于瑞安,后迁居鹿城水心村,号水心。淳熙五年(1178)中进士第二名,授平江节度使推官,历官至吏部侍郎。著有《习学记言》《水心文集》等

女性是叶适笔下的一大亮色。

在他的148篇墓志铭中,女性碑主有26篇(含夫妻合铭一篇),包括他的母亲、女儿,门人师友的母亲、妻子等。

这些女性都拥有极强的“个性”。

叶适避开了“顺舅之严,敬姑之亲,以义丰家,合其孝慈”的妇人常德,着墨凸显她们的不同凡俗之处,例如:

提刑官应懋之的妻子林氏拥有大智慧,能帮助丈夫在政治上有所成就;

陈傅良的妻子张幼昭才华气度非凡,有着“散阔而不续,高远而难攀”的贤能,相较男子也不逊色;

朝散大夫鲍潚之妻刘善敬不重外表、关注内在,她“素无妇女气习,简服用,鄙涂饰,资度冲远”:

太硕人臧氏,在丈夫离世、诸子年幼的情况下,自力更生,扛起家庭重担……

叶适打破了以往碑志文中女性千篇一律的刻板形象,赋予了她们“血与肉”。

△宋《盥手观花图》描绘的当时女性

他还在多篇墓志铭中,叙述女子再嫁的情节。虽然再嫁不违背宋代法律,但儒家倡导女子守节。叶适能突破这一礼教束缚,说明他作为永嘉学派的代表学者,有着非常进步的女性观。

突破模板

开创“并志二公”先例

经历了隋唐五代的发展,宋代的墓志铭已形成固定格式,即罗列讳、字、姓氏、乡邑、族出、行治、履历、卒日、寿年、妻、子、葬日、葬地等“十三事”。

叶适撰文时,却摒弃了这套方便的“模板”,积极创新。

来看看他的《墓林处士墓志铭》:

“墓林处士者,永嘉何傅字商霖者也,死年五十七。所居墓林巷,城中最深僻处也。前二岁,余数过焉,草木稀疏而不荣,败屋纔三间,悉用故唐书粘之……”

叶适写处士(指未当官的士人)何商霖,没有冗长的家族履历,开篇直入其潦倒的一生,为后文何商霖不虑自身困境,徘徊雪地为国运忧愁的“义”埋下伏笔,人物因此而鲜活。

又如《彭子复墓志铭》中,叶适一上来就发表议论:“士多以意为善,鲜以力为善也。诚得其意,圣贤何远!”通过对义与善的讨论,引出彭子复任移台州临海县令时的善政。

宋末学者黄震评价:“水心之见称于世者,独其铭志序跋,笔力横肆尔。”

△陈亮人物像

作为一名反传统的墓志铭创作者,叶适还效法《史记》,采用了双重墓主的叙事方式,为两人(非夫妻)合写一篇墓志铭。

在《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》中,一位是南宋思想家、创立永康学派的陈亮(字同甫),永康人;另一位是南宋官员王自中(字道甫),平阳人。两人虽为好友,墓地却在两处,且前者名声远大于后者。

叶适为何将他们写入一篇碑文?

他认为两人不畏权幸,在大义、大虑、大节上有共通之处:

“志复君之雠,大义也;欲挈诸夏合南北,大虑也;必行其所知,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,大节也;春秋、战国之材无是也。吾得二人焉;永康陈亮,平阳王自中。”

近现代学者、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认为“古人有合传,而未有两人墓而合志者,自适创之矣”。

辅史而行

让墓志铭升级为“大典册”

在古代,墓志铭属于重要的丧葬礼仪,墓主家人一般会支付撰者相应报酬,名“谀墓金”。

初唐,一些文人为获得高额的“谀墓金”,撰文时“褒善隐恶”,夸大事迹,破坏了墓志文哀悼纪实的功能,使之沦为世俗人情的工具。直至中唐古文运动出现,韩愈、欧阳修等学者开始了以史变文、以文为史的改革,明确了墓志铭“史”的文学定位。

叶适创作墓志铭,便是延续了韩愈的主张。其门生赵汝谠在刊刻《水心文集》序中写道:“辅史而行,其意深矣。此先生之志也。”

△叶适《水心文集》明末刊本

叶适的每篇墓志铭,都是一次对史实的记录。许多时候,他会有意识地在穿插大量社会背景,将“大历史”融入“小事迹”之中。

《郭府君墓志铭》一文,他溯源了道学发展的历程;《蔡知閤墓志铭》中,近一半的篇幅介绍“绍熙内禅”政变;《厉领卫墓志铭》则记录了“开禧北伐”战争……

为保证记录的真实,叶适不怕“得罪”人。

他曾接受委托给枢密院参政汪勃写墓志铭,文中直言汪勃辅佐秦桧。汪勃的孙子汪纲不乐意,要求叶适删掉“佐佑执政”四个字。

但叶适认为所述非虚,坚决不改。他要以人物的真实,构筑宏大历史的真实。

△叶适青瓷墓志,上书“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,淳祐十年吉立”,出土于温州慈山(海坛山南麓)

在一部分人眼中,墓志铭不过是“世俗应酬之文字”。

但叶适以“辅史之正”的态度,综合叙事、议论、抒情等手法,让墓志铭成为“文章家大典册(大典册指朝廷诏令等正统文体)”。

这些鲜活、真实的人物,因此被历史所铭记。

参考资料:

《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》张平

《〈水心文集〉(墓志铭)校注及其相关研究》洪晓

《盖棺定论若为谁——叶适的墓志铭撰写》周松芳

《叶适女性墓志探析》郑玲

《以文辅史——论叶适的碑志文》陈光锐

《叶适墓志文创作的文学功用化》苏菲

大家都在看

更多>>点击导航栏“我爱瑞安”—“玉海文史”☟

“玉海文史”征稿启事

起于祥瑞之地,成于文化之功。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,人文渊薮,大家垂范,素有“东南小邹鲁”之誉。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、弘扬传统文化,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,《玉海文史》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、人文掌故、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,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。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《玉海文史》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。

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!

编辑:倪 曲

美编:小 叶

审读:何光明

终审:陈锦海

贤而宜书,死而宜传

发布于:北京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